口腔干细胞库首席专家

施松涛 Song Tao Shi

施松涛,男。现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牙医学院解剖与细胞生物学系主任。2016年起至今任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基础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军医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17年,入选第十三批国家创新长期“千人计划”。因发现牙髓干细胞,在口腔再生医学尤其是干细胞基础与应用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口腔干细胞之父”。

人物经历:


1961年11月生于河北省;

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1986年获该校医学硕士学位;

1994年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

1994年至199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0年,施松涛教授与他的合作研究者共同在牙髓中发现了间充质干细胞;

2006年起任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基础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军医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

担任美国牙髓病学协会顾问委员;

OralDiseases杂志副主编;

PLoSONE杂志学术编辑;

2015年,任科技部立项项目口腔干细胞库的首席科学家;

2017年,入选第十三批国家创新长期“千人计划”。

主要成就:


2000年,施松涛教授与他的合作研究者共同在牙髓中发现了间充质干细胞,命名为牙髓干细胞(DPSCs);

2003年,施松涛教授课题组从正常脱落的乳牙牙髓中成功分离干细胞,并命名为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SHED),被誉为“口腔干细胞之父”;

IADR(国际牙科研究协会)牙髓生物学优秀科学家;

2004年,

2016年,第四军医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2017年,入选第十三批国家创新长期“千人计划”。

社会任职: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牙医学院解剖与细胞生物学系主任;

全球华人口腔医学研究会会长;

美国牙髓病学协会顾问委员;

OralDiseases杂志副主编;

PLoSONE杂志学术编辑;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基础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军医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科技部立项项目口腔干细胞库的首席科学家;

大连理工大学客座教授[5]  ;

大连理工大学牙髓干细胞与精准药学研究中心主任[6]  ;

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客座教授[7]  ;

河北医科大学名誉教授[8]  。

人物评价:


施松涛教授拥有美国牙医执照并曾在美国国立卫生院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同时长期从事口腔再生医学及其临床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在干细胞基础与应用领域已取得很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首次从人体颌面和其他组织中分离鉴定牙髓干细胞、脱落乳牙干细胞、牙周膜干细胞、根尖牙乳头干细胞、肌腱干细胞,牙龈间充质干细胞等,并利用这些成体干细胞进行组织的再生修复,研究成果被维基百科列为2003年度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里程碑。

近年来施松涛教授在临床前期研究方面与国内学者合作成功构建功能性再生牙——生物活性牙根,在大动物体内应用治疗牙齿缺失和牙周炎缺损获得突破。此外,在临床研究方面也与国内学者合作首次发现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牙周病,并首先开展了利用自体牙周膜干细胞治疗牙周病的临床实验,推动了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治疗疾病的发展。同时,在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其团队首次发现免疫系统调控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的骨再生,揭示通过调节局部免疫能够改善细胞介导的骨形成。施松涛教授与其合作者的研究还首次发现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的免疫调节是通过诱导T细胞凋亡实现,并首次建立骨坏死小鼠模型,探索了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二磷酸盐导致下颌骨坏死的方法。


人物影响:


施松涛教授在Nature Medicine,Cell Stem Cell,NatureBiotechnol,Lancet,JClinInvest,PNAS,Blood,Cell Research,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Stem Cells,JBMR,JDR等杂志发表论文150多篇,申请并获得国际专利10项,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长江学者获得者。以负责人身份主持NIH研究项目5项和加州再生医学研究院项目1项,并与国内学者共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同时参与科技部973项目2项。


专家案例

预约存储